留守儿童实践导航
本页内容转自沃启基金会发布的公益导航之留守儿童系列文章,研究的参与者和报告作者包括:耿和荪、刘海英、曹阳、段俊英、王静,转载请注明。
前言:
中国的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的诸多公益组织的回应中,是否遵循这样的路径:从问题识别与建构,到系统地辨明并瞄准需求,到最后形成有效的干预并使目标对象获得有效改变?政策是否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资助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避免大量重复的、短平快的项目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如何使三者之间产生复合效应,进一步推动行动?
需求甄别¶
甄别办法¶
需求的甄别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分两轮:
第一轮问卷针对驻校社工和支教老师
第二轮问卷针对农村老师、支教老师、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从业者、曾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亲友和一般公众。
两轮问卷分别识别出10类需求,其中有5类需求是两轮问卷结果中相互重复印证的。
五类需求¶
这5类需求为:
- 人身安全教育
- 生理卫生及防性侵教育
- 及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跟进和专业心理辅导
- 社会监护的介入以及对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和咨询。
剩下的分别有五项出现差异。
留守儿童保护的主体¶
家庭、学校、社区都是留守儿童保护重要的参与主体。
家庭¶
家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抚养、保护、教育和情感培育方面,父母是儿童获得情感支持和保护的最核心力量。情感支持、儿童的初始社会化过程都主要通过家庭来完成。
1.新型家庭结构下重构有效亲子关系的可能性。对父母的关键干预
-
对家长的责任和亲子意识培训。应该加强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和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增加他们对自己留守孩子的了解和重视,提高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
-
使用便捷的沟通工具。
-
促成父母与孩子的团聚:假期相聚,父母减少在外时间。
-
学校和代养人对孩子的教育:理解父母,而不是怨恨父母。
2.针对隔代和其他代养教育的支持性、替代性干预策略(祖辈是留守儿童的主要代养人) 对代养人的主要干预
-
加强对代养人的培训和支持。
-
由其他组织或者网络分担隔代养育人的职责。
加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可以缓解老年代养人的教育问题。幼儿入园率提升,有助于部分弥补隔代抚养的一些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应得到老师的专业性的帮助,同园孩子的交往,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但是学前教育费用对多孙辈留守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提供游乐、卫生、健康教育、观影、美术、舞蹈和手工等陪伴活动;开展减防灾,安全等主题教育,举行社区亲子运动会等,孩子的课业辅导,提升读写能力;到志愿者家里感受温情;或者定期到就近县城参观有意义的活动场所;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提供假期日间照料。
社区¶
一个健康的社区环境,针对儿童的社区教育,给孩子心理归属感。社区是一个家庭与大社会之间的小社会,属于孩子成长的微系统,具有社会化功能,也具有控制功能,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对社区的干预策略
-
社区儿童保护网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基于社区,二要注重保护,三要形成网络
-
挖掘多种参与力量,撬动的核心力量要明确
主要干预内容
- 息收集、报告、回应机制
- 临时庇护,紧急救助。为高危个案提供转介、干预等服务
- 心理辅导及社工服务
- 开展社区活动或者以儿童为主的各种主题活动
- 家庭支持性服务
- 本土知识的学习、增加与社区链接和融入
- 硬件建设
1、社区可提供多种保护功能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与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自2010年起共同开展了“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村级建立“儿童之家”和“儿童福利主任”的示范活动,旨在将示范村附近的儿童全部纳入照料范围,该村级儿童主任模式试图解决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陕西妇源汇、爱德基金会、滋根、农禾之家等建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保护网络,都是立足社区的更系统的实践设计,满足留守儿童的多种需求。
儿童保护网络回应以下需求
在社会组织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儿童保护网络的项目回应了孩子们的各种需求:
-
真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通过建档、热线、定期家访、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儿童风险甄别,形成预防、报告、回应机制。
-
对高危风险的留守儿童进行临时庇护,紧急救助。为高危个案提供转介、干预等。
-
丰富音体美课,开展主题活动(如儿童节、夏令营)。
-
提供校园心理辅导及社工服务。
-
在学校开展活动,预防和降低学校欺凌和虐待、伤害儿童的风险。
-
本土知识的学习,增加与社区连接和融入。
如北京农禾之家的禾趣项目,依据乡村本地资源,发掘和动员村庄老手艺人,发掘村庄故事和文化民谣,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孩子们与老人、父母相融合,让单个家庭与整个社区相互联动。爱德基金会的睦邻项目中,学校老师指导留守儿童建立同伴互助组织,利用同伴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留守儿童自身参与价值的贡献和责任担当,而不仅仅是被救助的角色。如以班小组为单位,成立男女共同参与的“工学团”,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小组活动,建立信任后分享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彼此的困惑、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经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项目干预模式
陕西妇源汇社会性别发展中心的“以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机制”试点项目,从三个层面——“自上而下”的儿童保护工作体系和支持机制,“自下而上”的以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网络,横向覆盖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交叉预防及教育系统——建立干预机制,推动形成社区为本的、由一系列的儿童保护政策和村、镇、县三级儿童保护与服务组成的儿童保护工作体系,并对各相关方、参与方提供培训、指导等支持。
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计划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每村聘一位全职儿童守护专员;建设儿童活动场地;承担所有儿童福利需求信息收集、向上递送职能。这个项目模式类似“儿童村福利主任”,扶贫基金会链接资源进入项目内,童伴计划在四川省的项目点与省团委合作,团委出硬件,扶贫基金会出软件,即给每个村的工作人员提供每月2000元补贴,以及后续培训。
农禾之家的禾趣项目,依靠社区的新兴主体,即拥有生产产能的农民组织,重建乡村互助关系网络。在这个新的网络里,以社会导师与志愿者资源,补充丰富乡村资源;以生活化、自然性、实践性等社区教育形式带给乡村儿童身边的、生活的发现和创造(社区教育形式)。
**爱德基金会的睦邻行动项目**选取教师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协调多方资源,帮助其通过项目活动实现自我增能(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抗逆力),并从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成长的助力。
**滋根的项目**立足村小,扎根乡村。利用这种村校的互动,扩充孩子们知识面和支持系统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催化村庄的文化氛围,为村庄注入活力。在河北丰宁,很多在校的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村庄中的留守妇女也可以通过村校互动活动与孩子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成为“爱心妈妈”。项目首先对带头人赋能,与北师大、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了《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手册》。定期组织学校、村庄共同参与的主题活动。
学校¶
干预的三个层次:
-
补充性内容—课业辅导,音体美课程
-
基于孩子需求创新性的干预
-
扩展的教养职能部分
驻校社工(到校社工)模式已经被多家机构和学校采纳。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驻校社工项目:社工进驻寄宿制学校,与学校一起以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关注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多样需求;以关怀和爱带给学生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的朋辈关系;以陪伴与呵护,帮助学生度过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公斤盒子**以简便、易复制的教育工具,针对现有以城市需求、农村少数学习优秀生为主导的选拔教育体制的弊端,增加了相应的与生活、成长相关的有趣、实用的教育内容。
**顶新基金会4+1项目**是利用行政系统和权力在现有体制内强力嵌入、服务于留守儿童。精准的内容,专业而标准化的操作、体制内升迁的激励,都让这个项目富有成效,让学生受益。
重要需求解析¶
从儿童需求角度,分析回应需求的实践情况,主要分析同伴接纳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和卫生。
同伴接纳
在留守儿童相关研究中,同伴接纳、同伴教育也是他们成长中重要的条件。好的同伴关系可能有助于缓解父母不在导致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在社会化过程中找到适当的参照对象,好的同伴关系也会降低霸凌风险。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不善于交往,不能融入到同伴中去。但是又非常渴望同伴的情谊。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降低,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生活中的作用则日益增强。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是最为复杂的,各个研究因所用的测量指标、方法不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风俗不同,导致了结论相异甚至矛盾,但总体情况是,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自卑和焦虑。
让孩子感受到爱、持久的陪伴,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则。
青春期生理健康、性教育、早恋
注:早恋一词在此需斟酌。
调研发现,初二以后女孩子情感更容易匮乏,缺少爱和关注。青春期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容易被外界的人少许的关注或礼物吸引,她们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样容易让她们处于危险境地。
青春期生理健康也是一个很大问题。山区信息的闭塞和孩子的羞涩,有很多孩子对生理期的维护或者是正常使用卫生巾等等卫生问题都有盲点。
习惯与健康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儿童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或许是因为母亲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她的健康和营养知识,进而影响孩子的养育行为。
在研究的项目样本中,涉及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的比较少。可能的原因,一个是在留守儿童健康和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专业门槛相对高,一般民间组织进行长期干预的比较少。此外,也许民间组织认为健康营养问题不是留守儿童独有的问题,很难单独干预。实施健康干预,一般需要进入社区,并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这些都是民间组织比较匮乏的。
需求解析¶
问卷结果¶
第一轮问卷针对驻校社工和支教老师
第二轮问卷针对农村老师、支教老师、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从业者、曾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亲友和一般公众。
第一轮特有 | 共有 | 第二轮特有 |
---|---|---|
校园霸凌预防及应对 | 人身安全教育 | 良好的阅读引导和优质的书籍 |
共学生与外出打工父母交流的私密空间 | 生理卫生及防性侵教育 | 素质拓展教育 |
专业社工提供的陪伴和辅导 | 及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跟进专业心理辅导 | 教师素质提升 |
代理家长、托管家园等替代监护和抚养服务 | 社会监护的介入 | 良好日常卫生习惯的培养 |
意外伤害预防 | 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和咨询 | 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儿童给予医疗救助 |
Top 10¶
需求排序前10
从高到低分别为:
- 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和咨询
-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 教师素质提升
- 社会监护
- 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 素质拓展教育
- 生理卫生及防性侵教育
- 丰富住校生的课余生活
- 数量充足的任课老师
- 可及的学前教育
第一轮的维度分析¶
年龄¶
每个需求均对年龄维度进行判断,即每个需求是否存在年龄差异,如果存在,那么需要判断哪个年龄段对该项需求更迫切。
- 0-3岁:集中疫苗接种
- 3-6岁:学前教育阶段费用减免、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培养、意外伤害预防
- 6-12岁:社区及校园安全设施建设、人身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语言阅读培养
- 12-15岁: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就业辅导和帮助、专业的职业教育、生理卫生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 15-18岁:公民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犯罪留守儿童回归社区
性别¶
相较于女生,男生对意外伤害预防、校园霸凌预防及应对和网络安全教育有更迫切的需求。
- 男生:意外伤害预防、校园霸凌预防及应对、网络安全教育
- 女生:人身安全教育、建立供学生与外出打工父母交流的私密空间、生理卫生教育
地域¶
- 云南省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比非留守儿童家庭好,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较多,更需要理财教育;
- 湖南省和黔西北的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往往是因为家庭条件太差才选择外出打工,因而他们的经济情况都不好,更需要的是直接的物资捐赠。
- 甘肃省等西北部省份比较缺水,所以甘肃省的留守儿童对于寄宿条件改善尤其是热水供应有更迫切的需求。
- 云南省靠近金三角地带,贩毒吸毒现象严重,更需要对儿童群体进行禁毒宣传和教育。
留守类型¶
类型 | 需求 |
---|---|
与父亲生活 | 社区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借助朋辈学习理念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学校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生理卫生教育、良好日常生活习惯培养 |
隔代抚养 |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监护人的定期教育培训、学前教育阶段费用减免、理财教育 |
其他人代养 | 建立供学生与与外出打工父母交流的私密空间、校园霸凌预防及应对、社区成立农忙互助小组等自组织,以减轻监护人负担、学校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并针对干预 |
独自生活 | 意外伤害预防、人身安全教育、建立供学生与与外出打工父母交流的私密空间、老师或社工定期家访、专业的代理家长等替代监护和抚养服务 |
需求描述¶
安全¶
包括:
-
人身安全教育: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学校及社区安全设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
生理卫生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真正能够防患于未然的防性侵机制
-
校园霸凌预防及应对:针对儿童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有效介入缓解校园霸凌的培训同样重要;霸凌发生后的心理疏导&法律层面的霸凌预防
教育¶
-
素质拓展教育: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建立孩子与乡村社区的情感链接纽带;艺术学科教育助力儿童更全面发展,发掘孩子更多面的潜力
-
整体素质更高的教师群体:教书&育人双重角色的素质提升;教学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专业培训;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职业自豪感是“教师”向“教育者”转变的第一步
-
良好的阅读引导和优质的书籍: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书籍&引导儿童进行“有效阅读”的陪伴者
心理¶
-
心理检测和持续的追踪:建立有效的心理监测和持续追踪系统,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安全隐患,并进行有效干预
-
专业社工的陪伴与辅导服务:专业培训提升社工服务质量以及更系统成熟的社工推广模式
-
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社交技能提升:普适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持续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支持
-
建立亲自交流的私密空间:无论留守儿童还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都需要彼此交流的私密空间,将日常例行电话变成亲子间有效的沟通,感受到父母不缺席的关怀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监护与抚育¶
-
对家长或监护人的培训和咨询: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监护人素质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对他们的培训“势在必行”,关键是“谁”提供培训以及如何保障监护人参与度
-
专业的代理家长等替代监护服务:当父母和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时,高素质的代理家长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替代方案
-
社会监护:留守儿童监护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社会监护真正发挥“监护”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监测反馈机制
卫生与健康¶
-
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着力;同时需要卫生硬件条件的改善;学校作为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场景,住宿条件的改善尤为重要
-
针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农村儿童的医疗救助:社区&学校均需要配备专业医务室,以治疗日常疾病;为患重大疾病的儿童提供救助渠道,包括金钱资助和专业的治疗方案
解决需求的路径¶
项目类型¶
通过对汇集的国内专注留守儿童议题的88个公益项目进行的统计分析及拣选的23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性化实践(案例)发现,50%以上的项目旨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安全教育、课业辅导、课外兴趣拓展、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多数项目的目标与设计都面向二种及以上的需求。
- 其中,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逾70%;
- 分别有五成以上的机构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回应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教育、课业辅导/课外活动、亲子教育等3个方面问题;
- 近半项目希望对留守儿童在艺术教育、人格培养等方面的需求有所回应;
- 20%~24%的项目包含了助学、助养支持及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的内容;
- 13%的项目在针对相关研究与政策倡导方面发挥作用;
- 工作内容涉及早教/学前教育、疾病救助的项目均不到10%。
为了便于理解,将之归于四个类别:
- 留守儿童教育类服务类(61个,70%)
-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类(7个,8%)
- 乡村社会服务体系类(11个,12%)
- 资助资源类(9个,10%)
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类(61个,70%)
1、成长教育类项目(27个,3%)
以留守儿童心理、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素质与能力建设等为主线,提供相对专业的疏导、教育等服务。
2、陪伴服务类项目(18个,20%)
主要提供课业辅导、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或兴趣引导(如手工、美术、观影、游戏等)、安全健康教育等,以陪伴性成长为主要目的服务,以弥补隔代监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3、安全健康教育类项目(6个,7%)
专注留守儿童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日常居家安全(火电等)、户外安全(交通溺水)、自然灾害自护、性侵拐卖预防等主题,提供教育服务。主要针对隔代监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4、驻校社工类项目(5个,6%)
强调以驻校社工模式,服务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与陪伴服务需求。
5、志愿服务类项目(5个,6%)
以开展各类关爱公益活动为主,关注并同时诉求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及社会关爱。
乡村社会服务体系类(11个,12%)
1、在地专业能力建设类项目(8个,9%)
主要以涵养在地专业人才(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学校及乡村儿童社工),以及在地社工服务机构为主要目标,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需求开展服务。
2、社会监护与信息体系建设类项目(3个,3%) 项目侧重定位于构建留守儿童群体(实际多扩展至农村所有未成年人群体)社会监护网络,或建设留守儿童信息库,同时为围绕这些群体的需求提供具体的多样化干预。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类(7个,8%)
服务对象更倾向于瞄准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多聚焦于为其提供亲子关系等家庭教育。
资源资助类(9个,10%)
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及其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区提供款物援助,同时关注并诉求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及社会关爱。
项目干预对象¶
发现:
- 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留守儿童群体这个核心
-
项目的干预对象还包括:以其他困境儿童为主的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其外出务工的父母、所在的农村社区、学校/幼儿园,还有教师。
-
学校和社区作为留守儿童最集中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公益项目集中发力的目标对象,分别有67个项目切入学校,41个项目切入社区。
-
与留守儿童共同在同一场景中生活的其他儿童,既有各自需要面对的问题,更经常面临共同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公益机构都慎重避免给留守儿童贴标签的情况,因此,有一半的项目都将更广泛的农村儿童也作为目标对象。
-
与留守儿童最直接相关的群体,外出务工的家庭、家长,以及与学龄留守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则较少成为项目干预或合作的对象(分别为22和11个项目),只有极少数项目完全以这两个群体作为目标对象,通过影响他们而间接影响留守儿童。
项目资源¶
类别 | 项目数量 | 百分比 |
---|---|---|
参与腾讯99公益日及常规乐捐平台 | 30 | 34% |
未参与腾讯99公益日及常规乐捐平台 | 58 | 66% |
曾获政府购买 | 35 | 40% |
未获政府购买 | 53 | 60% |
机构类型¶
类型 | 机构数量 | 百分比 |
---|---|---|
民非或社会服务机构 | 46 | 52% |
社会团体 | 18 | 21% |
基金会(含专项基金) | 16 | 18% |
非民政注册的其它机构 | 8 | 9% |
项目案例目录¶
解决方案案例¶
项目名称 | 执行(资助)机构 |
---|---|
“情暖山村”·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岳西)服务项目 | 岳西县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安庆市众禾社工服务中心 |
“童行携力”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计划 | 安庆市全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
山区高危困境儿童早期干预项目 | 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 |
新一千零一夜 | 歌路营 |
以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机制试点项目 | 陕西妇源汇社会性别发展中心 |
湖南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督导项目 | 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 |
乡村儿童财商教育项目 | 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 |
“食育”推动计划 |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 |
“陪伴成长•驻校社工”项目 | 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
留守儿童热线项目 | 广州市映诺公益服务促进会 |
“童伴计划”项目 | 中国扶贫基金会 |
建设留守儿童社区支持系统试点与培训项目 |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
“开心屋”项目 | 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
睦邻行动 | 爱德基金会 |
留守儿童心理陪伴项目 | 广州市海珠区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
基础项目案例¶
项目名称 | 执行(资助)机构 |
---|---|
一公斤盒子 | 爱聚公益创新机构 |
稻田里的守望者 | 盘州市社会义工联合会 |
“儿童保护项目” | 儿童乐益会 |
禾趣计划 |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 |
儿童防性侵课程 | 女童保护基金 |
满天星公益图书馆 | 满天星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
互满爱未来希望幼儿班 | 互满爱人与人国际运动联合会 |
“悦动童年”——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 儿童乐益会 |
政策与资源¶
待更新